瑞文文摘

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处——《对称》案例分析



标签:小学,校本教研,教学案例,教学设计

教材内容: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1-4页《对称》。
教学片段:
片段1:分一分
师: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美丽的图片(枫叶、蝴蝶、蜻蜓、葫芦、短裤、五角星、数字9、小旗子)现在谁能把这些作品分分类?(学生举手很踊跃)
师:谁上来试试?
(一名同学边移动图片边说:我把它分成四类。)
师:你为什么这样分?
生:我按穿的、动物的、植物的、其他的。
师:你也有你的道理,你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,行吗?(老师叫一名学生)
生:我把它分成两类。一类东西是左右对称的,另一类不是对称的。
师:你是按对称的标准去分的,你真不错!谁还和他有同样的发现?(请不同的同学发表观点。同时板书“对称”)
师:同学们,把你们的图片拿出来折一折,你发现这些对称图形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?”
(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发现)
生1:两边都一样。
生2:对折之后两半完全一样。
生3:这条折过的线把图形分成了两半呢。
师:对呀!你们都说得很好。这条折痕我们给它取个名字怎样?
生:(中间线、对折线、对称轴等)
师:你们取得名字都很有意思。数学里就把它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。
片段2:找一找
(第四页练一练第一题是先判断哪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,再试着画出它的对称轴)
生1:我发现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!
生2:我发现长方形有两条。
生3:不对,长方形也有四条。
师:你折给大家看看吧。(她发现对角折时两半不重合)
师:那你看明白了吗?谁来继续汇报?
生1:圆有4条对称轴。
生2:圆有很多条对称轴。
师:为什么呢?
生2:不管我怎样对折,两边都是一个半圆!
师:你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。我们继续汇报。
预设与生成好比是一对孪生姐妹,教学过程不是按预设一成不变的,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,教师要利用好生成的资源,两者的有机结合,课堂才能闪现出创造的光辉。
一、课前教师应该蹲下身子了解孩子。片断1中,在创设情境后学生对“对称”有了模糊的概念,随后的分类就是让他们进一步巩固对对称图形的理解,由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思维方式的不同,接受新知识的快慢不一样,所以学生出现以不同标准来分类,而我在课堂中也很好利用了即时生成资源,顺势利导,使课堂中的分类活动“瓜熟蒂落”,成就了课堂中的一个亮点。
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后肯定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“可能”,所以我们要善于对学生的“学情”做好了解与调查,“蹲下身子”去倾听我们孩子的富有童趣的问题,并捕捉到这些思维活动的信息,精心构建接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,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,增加课堂教学的体验性与生成性。
二、课中缺少灵活调控能力,致使课堂中少了许多利用动态生成的亮点。在教学片段2中,对于学生找“圆”有几条对称轴这个问题,原先我预设在这里让他们多多讨论,然后自己把握时机,顺势利导出一个精彩的结果。可是由于课堂时间所剩不多了,当一名学生说出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后,我就草草结束了对圆的对称轴的研究。没有给学生足够操作的时间,没有让课堂中出现自然的生成。这样一来学习效果不好,学生对新知识的构建印象不深。
一堂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,将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是最高境界。教师在课堂教学预设时,应着眼于课堂整体,关注学生个体。适时提一些“大问题”,把课上得“粗糙”一点,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、思考,师生交流的时间。只有这样动态生成的课堂才能使教学充满师生相长的生命气息,促使学生全面、持续、和谐地发展。

上一篇:幼儿科学案例

下一篇:《动物的卵》工作案例



瑞文软件工作室 版权所有 [冀ICP备17033643号]
[联系我们][访问电脑版]